鸠山由纪夫:日本社会应重温“村山谈话”的意义
鸠山认为,就战争伤害而言,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实际上要承担的是“永久责任”。
“对历史紧闭双眼的人,等于对现在视而不见。”1985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的这句话,被誉为“战后40年之际的旷世绝响”。
80年过去了,在亚洲邻国看来,与“战后日本”交往时,历史问题依然像一面坚硬的“墙壁”,日本国内存在的对侵略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不时引发担忧。
新民晚报记者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赴东京专访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现年78岁的鸠山由纪夫是日本著名政治家,曾任日本第93代首相。他曾到访南京,为日本侵略历史道歉,是继村山富市和海部俊树后,第三位访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日本前首相。
今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关口,日本社会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又将走向何方?如何看待近年来的中日关系?鸠山由纪夫日前再次接受了新民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战争伤害与“永久责任”
80年过去了,围绕日本首相应该发表什么内容的“战后谈话”,日本国内难以形成共识。不仅如此,关于曾经的侵略战争历史,分裂的历史认识今天依然深刻存在于日本社会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被逐渐遗忘的词语——“村山谈话”,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去年12月25日,日本外相岩屋毅在北京表示,日方在历史问题上将继续秉持“村山谈话”明确的立场。
“1995年——也就是30年前,在战后50周年之际,‘村山谈话’发表。”鸠山由纪夫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专访时回忆道。
199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讲话,承认日本过去实行了错误的国策,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谈话表示,日本需深刻反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必须把战争的悲惨告诉年轻一代,绝不能让过去的错误重演”。
那不是首相的个人谈话,正如村山本人后来所强调的,“而是正式的内阁决议”。正因如此,“村山谈话”的有关立场受到外界高度评价,此后日本政府在“逢十”周年发表历史问题谈话成为惯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村山谈话”是日本政府就过去那段侵略殖民历史向亚洲受害国人民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应当切实予以恪守。
2015年“安倍谈话”出台,在历史认识上出现明显倒退,引发外界批评。
在鸠山看来,“安倍谈话”难以令人信服,其中并无安倍个人的反省与道歉。而如果不是向受害者真诚谢罪的谈话,就毫无意义。“真正的爱国,不正是在历史事实面前不闭目塞听,并有勇气为错误道歉吗?”
鸠山认为,就战争伤害而言,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实际上要承担的是“永久责任”。在被害方表达“不再追究更多责任”之前,日本方面一直要承担相应责任,需要持续怀有道歉的心情。
不应回避历史真相
在鸠山看来,“村山谈话”提醒日本社会,和平的珍贵容易被遗忘。
事实上,战后80年来,日本社会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鸠山回忆道,“村山谈话”发表时,日本已站在后来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经济长期低迷局面的入口。“泡沫经济破灭、应对失败导致长期萧条,至今仍笼罩着一种丧失自信的情绪。”与此同时,周边国家迅速发展,日本社会对中国、韩国等国人民的心态似乎也发生转变。他指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至今仍有一部分日本人和保守派政客,不断放大对韩国、中国的厌恶情绪,从而为一种自以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在“村山谈话”发表前两年,1993年发表的“河野谈话”承认了日军强征“慰安妇”,并对此表示道歉和反省,但此后一直遭到日本右翼势力污蔑。
鸠山强调,正如“河野谈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应回避历史真相,而应将其作为教训直面。我们将通过历史研究和教育,永远铭记这些问题,并再次确认绝不再重蹈覆辙的决心。”历史教育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非根据主观立场。但在鸠山看来,如今日本的一大问题与其说是“年轻一代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学到什么”,不如说更大的症结在于他们恐怕根本就没有被教过那段历史本身。鸠山此前曾提到,日本的历史课总是讲述“古老的历史”,现代历史几乎不太讲授。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年轻一代没有机会了解真正的历史也无从反思,让他十分担忧。
“在战后80周年的今天,我衷心希望日本国民以此为契机,重温“村山谈话”与“河野谈话”,把其中真正的意义深深铭刻于心。”鸠山说。
“友爱”并非过去的理念
近年来,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鸠山看来,“全球化”在政治领域逐渐失灵,狭隘的民族主义却愈演愈烈。正因如此,“友爱”这一理念才更显重要。”
今天,鸠山仍然坚持主张建立“友爱”社会。在他看来,友爱并非属于过去的理念,而恰恰是当今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友爱是由自立和共生共同构成的,“不仅人与人如此,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鸠山认为,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国家之间,不应相互争斗,而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必要时相互帮助。“努力自立,从而赢得尊严;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携手共生,而非依附或依赖。没有共生的自立是孤立,没有自立的共生则是依赖——两者皆不可取。”鸠山指出,现代国家无法独自存在,它们是在与他国的合作与互动中才得以存在。如何在不丧失自立的前提下与他国共生,这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依靠武力,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冲突。”
担任首相期间,鸠山试图把日本外交重心从对美依赖转向“以日美安保为基础、同时更重视亚洲”的方向。他很遗憾如今的日本过于依附美国。“日本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友爱国家’,需要更加将重心转向中国和韩国所在的亚洲。”
推动人与人的交流
7月初,鸠山由纪夫在北京出席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期间表示,当前日本需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期待日中关系进一步改善,推动两国经贸发展。
“最重要的是,不应受领域限制,而应大力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流。”鸠山认为,政府层面的支持当然不可或缺,但也需要加强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之间的人才互动。中日两国可以考虑携手推进在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风靡全球的“亚洲制造”产品也并非不可想象。
鸠山注意到,目前有日本企业出现了因担忧美国的“二次制裁”而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犹豫不决的现象,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电动汽车为例,如果不积极借鉴中国先进的高科技和高效的经营速度,日本企业就难以取得成功。此外,在东南亚等第三国扩大中日之间的合作领域也至关重要。“即使美国走向保护主义,日本和中国仍应坚定推进自由贸易。”
此外,鸠山对年轻一代的交流十分关注。他曾对中日两国未来的希望——年轻人抱有期待,希望两国年轻人之间能够建立“有来有往”的友好关系,通过民间交流,深化对对方国家的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有机会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真实的中国。去年,由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主办,新民晚报社与日本东方新报共同承办的“百名日本大学生看中国·上海站”活动在上海举办。通过精心设计的路线,多所日本知名大学的学生近距离感知上海,感受了交流本身的魅力。
眼见为实。鸠山期待更多人能前往中国,大力推动年轻一代的交流。“只要真正踏上中国土地,就会明白中国并非威胁。青少年交流越活跃,中日关系的未来就越光明——这一点毋庸置疑。”
新浪微博:https://www.we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