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稻浪翻滚,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田间地头,一场文化盛宴正与丰收的景象交相辉映。

“唱得地道!演得实在!”近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惠民演出现场,村民们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台下非遗展台与金黄稻田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文化惠民的生动图景。

这是东坡区近年来探索文化惠民之路的切片。如今在东坡区,文化如涓涓细流,已然浸润到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城市步道到乡村戏台,从非遗展馆到智慧书屋,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正在不断延伸。

ScreenShot_2025-10-21_175243_531.png

步道连场馆,抬脚间“泡”进文化圈

“以前想看书要走老远,现在社区图书馆抬脚就到,还能学非遗技艺。”在东坡区图书馆金龙分馆,市民黄女士的一席话,道出了27.6万东坡步道沿线居民的共同感受。这份便利,源于东坡区三年来精心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3个区级场馆为核心、16个镇街文化站为支撑、222个村社活动室为延伸,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目前,东坡区每万人公共文体活动面积达13000平方米,实现镇街服务全覆盖。

“百坡文化课堂”公益培训、社区惠民川剧演出、古线装书技艺体验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超300 场,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不仅如此,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选段、2025 年央视元宵晚会独立舞蹈《麒麟》等优质剧目,也通过“艺行东坡”公益展演走进眉山会展中心,让高雅艺术走出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

雅韵绕街巷,闲行“沾”满文化气

作为“三苏故里”,东坡区深挖历史文脉,以“文化+”路径让千年宋韵融入日常。

国庆期间,东坡水街创新打造“文化+节庆+科技”体验模式,通过AR技术推出沉浸式互动游戏,夜间上演水上实景秀;焕新运营的“东坡宴”综合体,通过《苏母教子》沉浸式剧目、汉服NPC对诗互动等场景,还原唐宋生活风貌;城市公园亦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主题音乐会热闹开唱,乐器和歌声在公园里轻轻荡开,市民在悠闲中感受文化魅力。

乡村“文化+”活动同样绽放异彩。永丰村打造“永远丰收”系列活动,太平古街村舟荟以龙舟赛、千人豆花宴吸引数万人参与,蟆颐山、连鳌山等景区提档升级,让文化体验从“一次性打卡”变为“常态化享受”。

服务暖城乡 寻常“品”出文化味

文化惠民的深度,在于与群众生活的紧密贴合。在城区,“东坡步道·大家之路” 串联湖岸、商圈与社区,沿线口袋公园、体育场馆星罗棋布;在乡村,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搭建数字阅读平台链接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电子图书、农技视频、期刊报纸等多元化数字内容,实现“足不出村享云端资源”。

文化遗产的传承,更让日常充满文化韵味。三苏祠获评 “国家一级博物馆”,重瞳观文物修复项目获省级表彰;东坡泡菜制作技艺积极冲击“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让家常菜成为非遗项目的载体。非遗讲堂走进校园与社区,东坡剪纸、眉州面塑等技艺课程广受欢迎。

从清晨公园的晨练身影,到午后书屋的阅读时光,再到夜晚水街的文化夜游与公园音乐会的悠扬旋律,文化已深度融入东坡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始终坚持让文化走出展馆、走进市井,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家门口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东坡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东坡区,正以文化为笔、民生为纸,持续书写文化惠民的新篇章,让“在家门口泡文化”成为群众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