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暑气蒸腾,陕西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的230亩果园却凉意盈盈,喷灌滴灌同时在工作着,青绿的猕猴桃缀满枝头。7月19日,置身这片果园,从黝黑的土壤到整齐的枝头,从田间设施到分选车间,处处蕴藏着让果实更甜、品质更优的“科技密码”。

微信截图_20250728111716.png

“猕猴桃的营养全靠土壤供给,这土就是果子的‘定制营养餐’。”园区负责人高志雄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土地,建园时每亩投入30多吨有机质,深翻达一米。此后,每亩每年再追加10吨有机质,再辅以果园生草技术,让杂草“变废为宝”成天然肥料。经年累月,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跃升至5%以上,钙、镁、锌等矿物质元素一应俱全。这片透气性极佳的土壤,成了猕猴桃根系生长的“乐园”。

枝头上的“生长智慧”也藏着大学问。每棵树都保持着“单主干双主蔓结果母枝鱼骨状分布”的标准树形,枝条间距严格控制在35厘米左右,像精心编排的队列般伸向架面。“传统树形枝条杂乱,内层果子光照不足就会又小又酸。”高志雄解释,园区奉行“优生优育”策略,运用“标准树形+合理负载”技术,严格控制每棵树的挂果量。“宁愿少结果,也要让每颗果子都‘吃’饱阳光。光照均匀,营养均衡,品质才有保障。”他说。

田野间的设施更显科技温度。连栋薄膜温室和简易避雨棚为果树撑起“保护伞”,不仅能抵御低温霜冻、暴雨冰雹等灾害,还能减少病虫害。“简易避雨棚一亩成本三五万元,比传统大棚便宜一半多,农民都能接受。”高志雄说,这些设施让果树在多变的天气里始终保持昂扬长势。

丰收在望,果品贮藏分选包装区严阵以待。15间冷库静候十月果香,三间“增氧控温”预熟库更是藏着甜度升华的“秘密”。长期以来,猕猴桃采摘后无法即食是一个难点,而这里的技术让“即食猕猴桃”成为现实。

“过去用苹果、香蕉催熟,果子软得快但糖分没有充分转化,总有淀粉味。”高志雄介绍,预熟库通过精准调控,让果子在软化的同时完成淀粉到果糖的充分转化。针对不同品种的猕猴桃,他们不断优化工艺,通过软件系统智慧化管理,激发果实最佳风味,“从能吃到好吃,科技让甜蜜更纯粹。”

微信截图_20250728111724.png

分选环节同样充满科技感。自动分选线不仅高效,更兼具“呵护性”,在分选过程中不会损伤果子,还能精准剔除带伤或品相不佳的果子。“光学检测能识别糖度、瑕疵和内部损伤,柔性果托实现零损伤分选。”高志雄介绍,留下的都是“内外兼修”的好果子,消费者买到手就能直接吃,甜得清爽无涩味。

作为农业专业创业者,高志雄深知技术推广的痛点:“光在教室里讲,农民听不懂;做给他们看实实在在的效果,他们就愿意跟着学。”园区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园,用实际效益带动农户转型。

眉县家庭农场主李凯就是受益者。曾经因品种不佳愁卖果的他,2018年开始跟着高志雄学技术,“从土壤改良到棚架结构,全按标准来。”如今他种植的“脐红”“农大金猕”等新品种,地头收购价分别达到每斤10-15元和6-10元,每亩产量增加近千斤,效益也增加了。

目前,园区已在眉县、扶风县等地建成2000亩示范园,20多个猕猴桃新品种在此茁壮成长。“脐红”“农大金猕”等新品种,正通过科技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攥一把沃土感受松软,望一眼枝蔓间的阳光斑驳,尝一口即食猕猴桃的清甜多汁……在杨凌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正为每颗猕猴桃注入澎湃动力。从土壤到舌尖,从种植到采收,这套“甜蜜科技”既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更让农民种得开心,书写着现代农业的“甜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