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后劲

广东县域工业亟须锻造长板

中国信息通信院发布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中,广东有22个市辖区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但仅有惠州博罗、肇庆四会2个县(市)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该报告分析称,相比往年,广东的百强县(市)数量有一定上涨,表明在珠三角区域前期的强县撤县(市)设区后,积蓄的县(市)发展动能开始显露。

与全国其他工业强县(市)相比,广东的县域工业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如何借鉴其他省份工业强县(市)经验,利用现有的优势,推动广东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广东“工业大县”需要面对的问题。

“县域要振兴,必须靠产业发展,但是县域经济规模是有限的,因此要找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产业。”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认为,广东县域要结合实际条件做好规划,做强锻造自身的长板,发展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而打响品牌,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求精求强,才能将‘长板’围成水桶,装下更多的水。”

观察国内众多“千亿县”“百强县”可见,这些县域往往都有规模化、叫得响的专业性产业支撑支持。以江苏为例,包揽全国百强县前4名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有个共同点,均以制造业出名,在一些行业细分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其中,昆山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五千亿级和两千亿级;张家港的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三千亿级和千亿级;江阴和常熟也分别有3个产业集群达到千亿级规模。

“我们的工业基础非常好,202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146亿。”肇庆四会市委书记李伟忠介绍,四会坚持制造业当家,目前围绕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期招商引资,我们对接了一大批项目,今年的在谈项目就超过了12个,接下来会抓好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不断完善营商环境。”

不仅是四会,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县域比学赶超,纷纷亮出自己的工业家底,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普宁提出“2023年重回全国百强县”“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目标,江门鹤山提出奋力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争当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清远英德大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等等。

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对于县域如何引才留才,于晓华建议,县域产业发展起来了,产生了一定的地标性影响力,自然会吸引行业高精尖人才。“核心问题是县域如何留住人才,建议在市级或县级建立一两所大学分校,着重培养理工和商学专业人才。”

“广东县域要振兴,还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森平认为,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起来之后,再辐射带动附近的县城,县级中心城市对乡镇甚至农村也有辐射带动作用,“例如汕头的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明显、体系健全,通过中心城区带动周边的镇,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的产业集群。”

【记者】陈薇 昌道励

【实习生】吴浅语

【统筹】袁佩如 彭琳